递归确实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数学逻辑,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程序调用自身的算法。
递归的运行逻辑
- 函数直接或者间接调用自身就是递归
- 递归需要有边界条件、递归前进段,递归返回段
- 递归一定需要有边界条件
- 当边界条件不满足的时候,递进前进
- 当边界条件满足的时候,递归返回
递归一定要有退出条件,递归调用一定执行到这个退出条件。没有退出条件的递归调用,就是无限调用,递归调用的深度不宜过深
维基百科对递归的解释是:
递归(英语:Recursion),又译为递回,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,是指在函数的定义中使用函数自身的方法。递归一词还较常用于描述以自相似方法重复事物的过程。
例如,当两面镜子相互之间近似平行时,镜中嵌套的图像是以无限递归的形式出现的。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复制的过程。
"递"是传递的意思,"归"是归还的意思,先把一个方法一层层传递下去,然后传递到最后一层再把结果归还回来。
比方说我排队做核酸检测,前面有100个人,我想问下医务人员几点下班,于是问了我前面那兄弟,他又问了他前面的人,一个个传递下去,最终传递到了医务人员那里,回话说下午六点下班。这句话又往回传,最终到了我这里,我知道了医务人员六点下班。
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递归过程,如果说"传话"本身是一种方法,那这整个传话过程就是在调用自身方法,最终获得了结果。
这和循环不一样,循环相当于给所有人都所有人都戴了耳机,然后有"中介"挨个去问你知道医务人员几点下班吗,等问到医务人员的时候,得到答案,“中介”告诉我六点下班。
实质上,递归就是把一个大问题不断拆解,像剥洋葱一样,最终拆解到最小层面,会返回解题结果。
用Python举一个最简单的递归函数例子,讲一讲什么是递归的应用。
我们经常会看到函数会调用自身来实现循环操作,比如求阶乘的函数。
整数n的阶乘即n*(n-1)*(n-2)*...*3*2*1
如下面5行Python代码,就能实现阶乘的计算
def fact(n): if n == 1: return n n = n*func1(n-1) return n print(fact(5)) #输出:120 |
很多人可能困惑这里面的计算逻辑,为什么factorial函数中调用了自身,最终能得到结果。
我们可以按照数学逻辑进行推演:
整数n的阶乘是:fact(n) = n*(n-1)*...*3*2*1
整数n-1的阶乘是:fact(n-1) = (n-1)*(n-2)*...*3*2*1
所以可以推断 fact(n) = n*fact(n-1)
这里是不是一种 fact方法可以为每个数所调用,最终调用到了n=1的时候,就返回结果n的阶乘。
大家看上图,递归函数会一层层往下调用,最终到n=1的时候,往上返回结果。
这就是递归的全过程,如果我们给递归下一个准确的定义,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:
1、至少有一个明确的递归结束条件;
2、给出递归终止时的处理办法;
3、每次进入更深一层递归时,问题规模(计算量)相比上次递归都应有所减少
以上面代码为例:
def factorial(n):
''' n表示要求的数的阶乘 '''
if n==1: # 1、明确递归终止条件;
return n # 2、递归终止时的处理办法
n = n*factorial(n-1) # 递去
return n # 归来
除了常见的阶乘案例,还有斐波那契数列,也是递归的经典用法。
斐波那契数列:1,1,2,3,5,8,13,21,34,55,89...
这个数列从第3项开始,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。
它以如下被以递推的方法定义:F(0)=0,F(1)=1,F(n)=F(n - 1)+F(n - 2)(n≥ 2,n∈ N*)
在Python中,我们可以使用递归函数的方式去实现斐波那契数列。
# 1,1,2,3,5,8,13,21,34,55,试判断数列第12个数是哪个? def fab(n): ''' n为斐波那契数列 ''' if n <= 2: v = 1 return v v = fab(n-1)+fab(n-2) return v print(fab(12)) |
除了数学的解释,之前也看到有人对递归更加形象的解释:
1、我们已经完成了吗?如果完成了,返回结果。如果没有这样的终止条件,递归将会永远地继续下去。
2、如果没有,则简化问题,解决较容易的问题,并将结果组装成原始问题的解决办法。然后返回该解决办法。
大家是不是对递归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,如果还不清楚,没关系,这里还有更多的递归案例,用Python来实现,可以说非常简洁。
#求N的阶乘
#字符串倒序:
# 斐波那契数列-递归方式
#斐波那契数列-非递归函数方式
|